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
(1)连续出现3次或3闪以上的室性早搏,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间≥0.12秒),频率在140-200次/分,节律均齐或稍不均齐;
(2)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3)如能发现窦P,则窦P频率较慢,P波与QRS波无关;
(4)可见心室夺获或/和室性融合波;
(5)具有起止突然的特点,每次以期前收缩的形式开始,以代偿间歇的形式结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阻滞的鉴别诊断:
QRS宽大畸形的心动过速,合并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能提示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发作时对心脏功能影响不严重。
(2)发作以提前的P波开始,P波与QRS波群有关,说明激动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
(3)阵发性心动过速时节律绝对规整。
(4)心动过速发作前后,窦性激动的QRS波群亦宽大畸形并与发作时形态相同。
(5)按压颈动脉窦时,可能为立即恢复窦律或无反应。
合并下列情况之一可能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原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
(2)心动过速发作后迅速出现心衰或休克。
(3)发作以提早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开始,之前无相关P波。
(4)R—R间隔不太规则。
(5)房室脱节,房率<室率。
(6)发作间歇时可见同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7)出现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该特征出现,基本确诊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8)出现多源、双向及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9)按压颈动脉窦对心率无影响。
4
几种类型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平行心律性室速 本型多见于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亦常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
(2)反复型单形性室速 本型室速常因疲劳、情绪激动、失眠所致。
(3)双向性室速 多见于严重心脏病合并洋地黄中毒,尤其是伴低血钾者。
(4)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非阵发性室速) 常见于急性心梗、洋地黄过多、高血钾、心肌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肌病。
(5)束支折返型室速
(6)多型性室速伴QT间期延长(以往称尖端扭转型室速)
(7)多形性室连正常QT间期
心电图如何诊断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征
1.窦性P波,Ⅰ、Ⅱ、aVF,V3 -V6直立,aVR倒置。
2.吸气时窦性心率加快,呼气时窦性心率减慢,P - P 周期差别≥120毫秒,心率快慢发生周期性变。暂时停止呼吸记录心电图心律不齐的现象消失。
3.平均窦性心律在60- 100pm 之间,为正常窦性心律不齐;心率在100pm以上,为窦性心动过速伴不齐;心率<60pm,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
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1.P波具有窦性心律的特征。
2.P -R 间期在0.12 -0. 20秒之间。
3.心率超过100次/分,1 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和成人相同,成人一般可达150次/分,P -R 略有不齐,常<0. 12秒。
4.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容易有暂时变动,起始和终止皆逐渐发生。
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征
1.具备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
2.其频率在60次/分以下,多在40次/分以上。
3.每一个P波后紧随正常的QRS 波,P - R 间期正常或略延长。
4.Q -T 间期按比例地延长。
5.窦性心动过缓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易患心律失常的人有哪些
身体健康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可能不得病,谁也无法保证一辈子不吃药,同样一个人也不可能没有情绪不激动的时候,而睡眠不足、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药物不良反应和疾病都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通常情况下,患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因为心肌传导系统和心肌本身受损伤,严重影响心肌电活动,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的机会多一些。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往往见到心脏扩大、心肌肥厚,甚至出现期前收缩和传导阻滞;缺血性心肌病易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等;扩张性心肌病较容易见到多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二尖瓣脱垂患者容易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和室速等。
此外,感冒患者容易出现期前收缩或房室传导阻滞,运动员多有窦性心动过缓;而老年患者易患窦性心动过缓;情绪激动的人易患心动过速;患有贫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易患心动过速。
室性心律失常是怎么引起的
一、室性期前收缩
1.病因: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患者。
2.心电图特征:
1)提前发生QRS波群,时限通常超过0.12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2)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恒定。
3)完全性代偿间期,即包含室性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之和。
4)有室性并行心律的心电图表现。
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病因:
1)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
2)药物中毒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氯喹、洋地黄及锑剂,拟交感神经药物过量等。
3)低血钾或低血镁
4)低温麻醉、手术及心导管检查等机械刺激。
5)少数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
2.心电图特征:
1)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2)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12s,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3)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min ,心律规则,但也可轻度不规则。
4)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形成室房分离。偶尔个别或所有心室激动逆传夺获心房。
5)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
室性融合波、心室夺获、全部心前区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呈同向性等心电图表现提示室性心动过速。
三、室颤
1.病因:
常见于临终前、急性心梗、严重低钾等。
2.心电图特征:
完全不规则的波,150~500次/分。
常见心律失常有什么特征呢
1.窦性:窦性心动过速:心悸,心率>10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乏力、头晕,心率<60次/分;病窦综合征:头晕、乏力、黒朦,持续窦缓(50次/分以下)或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2、心房纤颤,简称房颤:心悸;心室率>150次/分时,可出现心绞痛、充血性心衰;特点: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极不规则,脉搏短于心率;治疗:减慢心室率,药物复律,电复律,抗凝。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突发突止,时间长短不一;心悸、胸闷、焦虑不安、头晕等;发作时的心电图可诊断或心电生理检查;治疗:急性者刺激迷走神经:摸单侧颈动脉窦、深吸气屏住气再用力作呼气动作。药物、食道调搏、导管消融术。
4、预激综合征:提前激动心室的部分或全体;心动过速发作;病因:大多无其他心脏异常征象。心电图:PR间期<0.12s;QRS波>0.12s;Delta波;ST-T改变。治疗:轻者无需治疗,重者药物+导管消融术。
5、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病因:心肌炎、缺血缺氧、创伤、低钾、低镁、精神不安、烟酒。症状:心悸,似快速升降电梯的失重感。诊断:心电图表现。治疗:药物+导管消融术。
6、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临床症状包括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甚至死亡者。心电图诊断。治疗:首先选则电除颤,心外按压,辅助药物治疗,预后差。
注意事项:注意:自感心悸及时就诊,明确诊断,防止耽误病情;平时生活要规律,少饮咖啡、浓茶,按时休息;保持心境平静;确诊后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神奇疗法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神奇疗法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正常节律发生了异常改变,而快于正常心率(60-100次/分)的心律失常则称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上以心悸、心慌、胸闷、乏力、头晕、目眩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肢冷汗出、意识丧失、抽搐等表现。
目前,治疗该疾病的理想方法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该手术是在X光血管造影机的监测下,通过穿刺血管,把电极导管插入心脏,先检查确定引起心动过速的异常结构的位置,然后在该处局部释放高频电流,在很小的范围内产生很高的温度,通过热效能,使局部组织内水分蒸发,干燥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由于射频电流对心肌局部造成损伤非常局限,约3-4毫米直径范围及深度,不会影响周围正常心肌组织,故患者术中一般无明显不适。手术大多于1小时左右完成,患者一般两到三天即可出院。
一般来说,以下心律失常可用心导管射频消融来进行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慌突发突止,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时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预激综合症 大部分平时普通心电图就可明确诊断,如伴有心慌或房颤则应行射频消融;
心房扑动和房性心动过速 心慌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无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心慌时常伴有头昏,有时有晕厥;
心房纤颤包括阵发性和持续性,反复心慌,易产生血栓而使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加。目前房颤射频消融成功率没有其他类型心动过速成功率高,但仍是房颤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室性早搏 症状明显频发室性早搏,经药物控制不佳者;
与药物治疗相比,射频消融不是暂时性预防或终止心动过速的发作,而是一次性彻底治疗;与外科手术比,它不需要开胸,不需要全麻,病人无痛苦,操作方法简便。重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自开展此项技术以来,现已累计完成1000余例,让患者彻底摆脱心动过速之苦,恢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什么是阵发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窦房结以外的节律点引起的一种阵发性、规则而快速的心律。相当于一系列快速连续出现的过早搏动。可分为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和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两种。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各种类型心脏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较严重心脏病或药物过量如洋地黄、奎尼丁等。
(1)临床表现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突然停止,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日。有些几年发一次,有些一天发几次。发作时可有心悸、头昏,如心率过快或发作时间过长,尤其是有心脏病者可发生休克或心功能不全。
(2)类型
①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患者。特点为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大多心律绝对规则,心率可达160-220次/分,持续数秒,数小时或数日,刺激迷走神经或按摩颈动脉窦可使发作突然中止。患者可感心悸、头晕、胸闷、气憋、心绞痛、呼吸困难、晕厥等。听诊心律整齐,心音强度一致。
②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常发生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特点为心绞痛、呼吸困难、低血压以至休克、晕厥或猝死。听诊心律稍不规则。心率多在140-220次/分左右,第一心音强度不一。
(3)理化检查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检查可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而迅速的室上性早博,频率在160-220次/分、节律非常匀齐。不易分辨出P波。 QRS波时间一般不超过10秒,形态正常。
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检查可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而迅速的室性早博,其QRS波时间大于0.012秒,有继发ST一T改动,频率在140- 200次/分,节律轻度不齐。如能发现P波,则P波与QRS波无关,且P波频率比QRS波的频率缓慢,即房室分离。常可见到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心律失常的特点
小儿因处于生长、发育的最旺盛时期,心脑的生理(如心肌细胞传导系统、起搏系统)处于逐渐发育健全的时期。因此,其发生心律失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初生时易发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症候群等,以1岁以内婴儿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育日臻而自行消失。
(2)新生儿期窦性心律极不稳定,婴儿期易发生阵发性心动过速。
(3)如胚胎发育中,房室结区及房室束不相互连接,导致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4)小儿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次为异位心律,第三是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居首位,其次为窦性心律不齐,仅此两项占心律失常心电图的78 6%,二者多数为生理现象。小儿异位心律中以过早搏动(早搏)发病率最高,以室性最多,房性次之,结性较少见。传导阻滞中以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占首位,右束支传导阻滞次之。而室性过早搏动,常找不到肯定的原因。新生儿及婴儿早期过早搏动,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愈。
(5)小儿窦性心动过缓、游走心律失常、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以学龄期儿童多见。
(6)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与成人不同之处主要是心房颤动较成人显著减少,只占0.6%,成人心房颤动仅次于室性早搏,居第二位。
(7)小儿心律失常病因先天性因素占了一定比例。如三尖瓣下移易并发房性过早搏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大血管易位常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间隔缺损常发生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单纯心脏传导系统发育畸形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小儿五种心律失常要注意
儿童的心律失常患病率有增多趋势,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则是医治心率失常的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在心血管医疗实践中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心律失常门诊”目前每年完成上百例射频消融,成功率达到90%,最小年龄1岁。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正常节律发生了异常改变,快于正常心率(60-100次/分)的心律失常称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上以心悸、心慌、胸闷、乏力、头晕、目眩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肢冷汗出、意识丧失、抽搐等表现。
宝宝五种心律失常要警惕
近年来临床统计数据表明:儿童的心律失常患病率有增多趋势,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则是医治心率失常的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在心血管医疗实践中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心律失常门诊”目前每年完成上百例射频消融,成功率达到90%,最小年龄1岁(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一般手术于2-3小时左右完成,患者三到五天即可出院。
下面几种情况可用心导管射频消融来进行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慌突发突止,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时检查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症:
大部分平时普通心电图就可明确诊断,如伴有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则应行射频消融。
心房扑动和房性心动过速:
心慌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出现心力衰竭。发作时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心慌时常伴有头昏,有时有晕厥。
室性早搏:
症状明显、频发室性早搏或经药物控制不佳者。
专家特别指出:儿童的心脏无论心房还是心室,其厚度都远小于成人,加上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X线十分敏感,极易受损。这一系列特点决定了采取儿童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必须去正规的儿科专业医院。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能根治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能不能根治,用什么办法治疗室上速,该怎么治疗?
什么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特点是突然发作突然停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病人感觉心跳得非常快,让病人很难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以及在小儿少见的心房纤颤。多数情况下,医生可通过心电图做出诊断。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治疗学上的一场革命,通过300-1000千赫的高频正弦交流电射频能量消融、阻断导致心律失常的最关键部位,从而根治心律失常。避免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便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痛苦。射频电流通过组织产生阻抗热,将造成局部不可逆损伤-凝固性坏死。这种小范围心肌坏死不会影响心功能,却能消除心肌局部导致心动过速的异常通路。具有痛苦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特点,大多数病人一次手术即可终生根治。
心动过速鉴别诊断
健康人运动和情绪紧张可引起心动过速。
一般心动过速是室上性的,如窦性心动过速等。室性的是危及生命的心律变化,超过160次/分不马上处理会丧命的。因此首先要弄清心律失常的分型(心电图即可诊断),然后才能作出处理。
青少年有心律失常现象,大多为生理性现象,不足为奇。偶然感觉心脏跳动得厉害,估计是心律增快,一般不要紧。可到医院做个心电图,排除房室旁路(预激综合症)。 病理性心动过速又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种。窦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心率加快和转慢都是逐渐进行,通常每分钟心率不会超过140次,多数无心脏器质性病变的,通常无明显不适,有时有心慌、气短等症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每分钟心率可达160~200次,以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为特征,可发生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或无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发作时病人突然感到心慌和心率增快,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突然恢复正常心率。发作时病人自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及头颈部发胀、跳动感。无心脏病者一般无重大影响,但发作时间长,每分钟心率在200次以上时,因血压下降,病人发生眼前发黑、头晕、乏力和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厥、休克。冠心病病人出现心动过速,往往会诱发心绞痛。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病理性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终止治疗 应根据患者对这种心律失常的耐受情况以及是否有发展为心室颤动的危险条件而决定采用哪一种治疗方法。
(1)电击复律术:在下述情况下应首选此法:
①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已使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及迅速的电复律术。开始用100~200J的电击能量行同步直流电电击。大多是有效的。如果低于100J易于促使室性心动过速加速,而不是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如开始的电击能量无效,可用最大能量300~400J重复电击。如仍无效,应怀疑有代谢性或电解质紊乱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毒性作用存在,应立即予以纠正。
②患者意识未丧失而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表现为低血压、脉搏明显减弱或不能触及或心功能不全者,应迅速给予作用迅速的全身麻醉剂,然后行同步直流电击。使用的电击能量及方法同上所述。
③对室性频率>200次/min:随时有发生心室颤动危险者,或已有心室颤动发作过,应首选同步直流电转复(能量为100~200J)。应同时配合利多卡因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频率过快。心室波宽大而畸形,近似心室扑动形状者,应用非同步电击复律(因此时用同步电击复律不放电)。
④发作持续时间过长:已超过2h者。
⑤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已用大剂量药物治疗无效者。
患者意识清醒时如需电击应给予快速作用的全身麻醉,然后再行电击复律。
(2)药物治疗:对耐受好的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室率<200次/min时,可选用药物治疗。适用的药物如下:
①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为弱碱性,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成游离状态。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局部心肌细胞存在酸中毒的情况下,其作用可显著增强。利多卡因在血管内开始分布的几分钟即起效,早期快速下降的平均半衰期为8~9min,因此需给负荷量。方法为:静脉推注 1mg/kg(总量<100mg),每间隔8~10min推注1次,总量<4mg/kg。如有效则继以20~50μg/(kg·min)(相当于1.5~2.0mg/min)恒速静脉滴注,才能达到和保持2~5μg/ml的有效血药浓度。有时需40~50μg/(kg·min)(相当于 2~3mg/min)才能达到疗效。如果只用1次冲击量,尽管维持恒速滴注,在给药后30~120min内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若恒定滴数不变,给第2次 0.5mg/kg冲击量,血药浓度才可能达到治疗水平。在维持恒量滴注6~8h后,心律失常再发作,仍需给少量冲击量和增加维持量。如只增加维持量,不给冲击量,则血药浓度需6h才缓慢达到稳态。
②胺碘酮:当利多卡因无效时可选用静脉推注胺碘酮,首剂用75~150mg,稀释于20ml 生理盐水中于5~10min内缓慢注入,继以0.5~0.75mg/min持续静脉滴注。若心律失常复发,在距首次静脉推注15min后,可重复静脉推注 1次,但剂量不能超过75~150mg,总量<1200mg/d则较为安全。为保持疗效,可于静脉用药2~3天后口服胺碘酮。
③ 普鲁卡因胺:当利多卡因无效时可选用,也有主张首选本药。以100mg剂量加入20ml的25%葡萄糖液内,用3~5min静脉推注。应严密监测血压、心电图变化。如注射完后5min仍无效,可再静脉推注100mg,10~15min重复1次,直到有效或总量达到1g。当有疗效后,应静脉滴注,每分钟 2~6mg,维持一段时间。
当普鲁卡因胺无效时,应选用ⅠB类或ⅠC类药,而不必改用或加用其他ⅠA类药。ⅠC类药物如氟卡尼、劳卡尼、恩卡尼(英卡胺)或普罗帕酮(心律平),都可选用。但如病人心功能不良、射血分数(EF)低于0.30者不用或慎用ⅠC类药物。也不能用丙吡胺。如无效可用胺碘酮静脉推注。
④β受体阻滞药:可用普萘洛尔0.2~0.3mg稀释于20~30ml液体中,缓慢静脉推注,总剂量为0.1mg/kg。在严密心电图、血压监测下,再缓慢静脉推注其余剂量。注射速度勿超过1mg/min。以免引起血压降低或心跳骤停等。
⑤索他洛尔(Sotalol):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者。静脉注射剂量0.5~2mg/kg,有效后改用口服160~200mg/d,分 2次服。索他洛尔在心率减慢时使Q-T间期延长加剧,需监测心率及Q-T间期。当与延长Q-T间期的药物合用则会增加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如与胺碘酮、钙拮抗剂、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合用则增加索他洛尔的β受体阻滞作用。
⑥硫酸镁: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
⑦托西溴苄铵(溴苄胺)和维拉帕米:由于它们有明显的扩张血管作用,可引起重度低血压,故通常不用这两种药物。
(3)伴随因素的纠正:如缺氧、低血压、酸中毒、心力衰竭等。有时伴随因素纠正,室性心动过速即自行转复。如系低血钾引起应立即补钾。
(4)心室起搏:对药物治疗无效而又不宜电复律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采用此法。一般采用经静脉右心室起搏,以程序期前刺激和(或)短降快速起搏(超速起搏)治疗。如单用心室起搏未能终止,可在加用一种抗心律失常药后,再次起搏则较易终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2.病理性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的长期治疗和根治治疗 大多数患者在出现一次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后,室性心动过速会复发,因此需要长期或根治治疗。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预防治疗:
①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频繁反复发作的患者:应住院治疗。当某一个药物静脉注射后能够消除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如果能得到控制,则可改服该药的口服制剂。但由于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自发变异性很大,有时难以判定或错判药物的疗效,此时应用电生理检查和(或)动态心电图监测来进一步获得这个药物的疗效依据。
②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复发不频繁的患者:由于室性心动过速可以间隔几周、几个月或1年发作1~2次等,给药物预防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可采用两种间接方法去选择药物:A.如用电生理检查能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经用药后再行电生理检查不再被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者,提示此药能作预防;B.停药较长时间进行Holter监测,发现有频发或复杂的室性期前收缩,进行药物治疗,然后再查Holter,如上述心律失常已消失或很少,则提示此药可作预防。
(2)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具有起搏、复律、抗心动过速、除颤四项功能。美国心脏病学会制定埋植ICD的适应证:
①绝对适应证:认为必须植入者:A.病因不可逆,晕厥已被证实系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引起,无有效的药物防治;B.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长期药物治疗,患者不能耐受;C.虽已接受药物、手术或消融治疗,但电生理检查仍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者。
②相对适应证:A.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药物治疗有效,但难以预测远期治疗效果;B.原因不明性晕厥,电生理检查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对晕厥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药物治疗难以奏效者。认为可植入ICD,但尚有意见分歧。
③疗效评价:A.ICD对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诊断精确度已达99%,可有效地终止试验中及其后自发的心律失常。B.对心脏骤停过而存活的病人经1~2年的随诊中发现,心律失常的死亡率为20%~68%;而安装ICD的病人1~2年的心律失常死亡率仅为2%和4%。C.对猝死救活者的存活率高。D.ICD治疗的病人,3年生存率EF<30%者为64%,EF≥30%者为94%。E.安装ICD的患者发生的猝死,不少是由于发生了肺栓塞和体循环栓塞、急性缺血及泵衰竭。F.ICD手术病死率为l%~4%。
(3)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外科治疗:由于导管射频消融的广泛开展和其显著的疗效,所以外科手术治疗除某些特殊情况(如室壁瘤导致)外已很少开展。
(4)导管射频消融(RFCA):目前已广泛开展,疗效达71%~90%。
A.急性发作的处理; 室性心动过速能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必须得到及时纠正,绝大多数应入院治疗。药物治疗首选利多卡因,50-100mg稀释后缓慢静推,无效时可重复使用,起效后以1-4mg/分静滴维持,也可选用心律平75mg或胺碘酮150mg稀释后缓慢静推,并静脉点滴维持。存在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时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复律能量以300焦耳为佳。同时应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和补充血钾。 B.发作的预防; 预防发作时可静脉点滴利多卡因,口服慢心律450mg-800mg/d,或心律平450-800mg/d,胺碘酮200-600mg/d。有效的原发病治疗和长期补充血钾对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预防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