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宝宝穿衣牢记三捂两不捂原则
冬季宝宝穿衣牢记三捂两不捂原则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就分布在背部,且背部是人体最易受风受凉的部位。一旦受寒,将会导致咳嗽、哮喘、脊椎炎等疾病。因此,冬季背部的保暖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凡事都有度。有的家长过分强调背部保暖,导致宝宝大量出汗,如不及时更换宝宝汗湿的衣物或用汗巾将背部汗水擦去,将更易使宝宝着凉。因此家长们要注意:适当的保暖即可,否则是得其反。
二:肚皮不能冻
可能有些家长会发现,宝宝经常肚子疼,带去医院检查又未发现肠胃有明显的疾病或病变,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宝宝腹部受凉。腹部主要的脏器是脾脏和胃,做好腹部保暖就是在保护宝宝的脾胃。如果保暖工作不到位,冷空气直接刺激肚皮,宝宝的消化系统就会受到影响。
家长们可以尝试给宝宝加一件马甲或者肚兜,不需要太厚,重点是纯棉透气,舒适度强。这样对预防宝宝肠胃不适、腹泻呕吐很有作用。
三:脚丫不能冻
人体的双脚是阴阳经络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宝宝的双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这样就可以减低感冒的机率。
冬季家长们带宝宝出门时,切记要给宝宝的双脚做好保暖工作,可以穿防风棉鞋和保暖性好的袜子。
四:胸口不能捂
胸腔里藏着宝宝的心脏和肺,心脏的跳动和肺叶的收缩满足着宝宝全身对能量的需要。如果胸口捂得太紧,会对宝宝的心肺造成束缚,形成压迫感,长此下去对宝宝的健康不利。胸口部位穿暖即可,无需特别添加衣物。
五:头部不能捂
人类是通过体表散发体热的,通过体表和外界的热量交换实现体温恒定。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热量是通过头部散发的,头部过热可能会出现头晕心烦甚至是昏迷现象。家长们不用担心宝宝头部受凉,这个部位承担的神圣职责便是热量散发。
出门时不需要像包粽子一样包裹宝宝的头部,一顶薄帽子即可。进门立即脱掉,不要让宝宝形成依赖。
初春宝宝穿衣要下厚上薄
初春宝宝穿衣要“下厚上薄”
医生提醒:家长进门后抱孩子前要洗手,以避免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宝宝。春季给宝宝穿衣,要记住“下厚上薄”。因为宝宝一旦肚子着凉,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宝宝的腿脚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双脚受寒后,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如果头部捂得过热,容易头晕头昏、烦躁不安。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因此,宝宝肚子、背部和腿脚要穿厚一些,头部和心胸口要相对穿薄一些。
“春捂秋冻是人们在预防疾病的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除了“春捂秋冻”的说法,民间还流传“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的俗语,都是劝人们初春季节,适当捂捂更健康。
儿科医生说:“这两天的门诊情况看,其中八成以上的患儿是因为冷热不当导致的感冒、发烧、咳嗽等呼吸系统的毛病,所以春天家长更应注意,适当给孩子捂着点儿。”但对于喜欢到处活动的孩子,要适当减一些衣服,以防玩得大汗淋漓后被风吹,反而会感冒。
初春宝宝穿衣要下厚上薄
家长进门后抱孩子前要洗手,以避免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宝宝。春季给宝宝穿衣,要记住“下厚上薄”。因为宝宝一旦肚子着凉,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宝宝的腿脚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双脚受寒后,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如果头部捂得过热,容易头晕头昏、烦躁不安。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因此,宝宝肚子、背部和腿脚要穿厚一些,头部和心胸口要相对穿薄一些。
“春捂秋冻是人们在预防疾病的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除了“春捂秋冻”的说法,民间还流传“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的俗语,都是劝人们初春季节,适当捂捂更健康。
儿科医生说:“这两天的门诊情况看,其中八成以上的患儿是因为冷热不当导致的感冒、发烧、咳嗽等呼吸系统的毛病,所以春天家长更应注意,适当给孩子捂着点儿。”但对于喜欢到处活动的孩子,要适当减一些衣服,以防玩得大汗淋漓后被风吹,反而会感冒。
宝宝春季穿衣的四大标准
春天已经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在这个季节,相信很多家长在这个季节都会为一件事头疼,那就是给宝宝穿衣服了,穿多了怕宝宝捂出病来,穿少了又怕宝宝冻着。如何让你的宝宝在这个春天穿着又时尚又健康!各位家长,一起来看看吧。
1、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2、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花开又被风吹落”,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温度百变的春天,父母应得随天气变化为孩子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3、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最明显的就是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
4、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是减衣不能太快,否则会出现没“捂”到位的现象。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
上面介绍的四点,各位家长赶快get起来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既不用因为给宝宝穿的太多捂出病来,也不用担心给宝宝穿的太少让宝宝冻着,各位家长。
冬天出生的宝宝需要准备哪些东西 和尚服准备四件
0~3个月龄的宝宝上衣一般都是和尚服的样式。因为新生儿的脖颈比较柔软,套头式的衣服很不好穿脱,和尚服的设计特别适合新生儿宝宝。4件差不多够了,因为孩子在前三个月长得很快,可以说一天一个样,所以买多了也是浪费。
建议:冬季的话,穿了和尚服之后,在外面再包一层厚度适中的包被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给宝宝捂得太多,穿的太厚,以免宝宝得捂热综合症。
给孩子春捂该注意哪些问题
家长们应该知道,要给孩子“春捂”,但具体怎么捂却是个问题。哪些情况下该捂?春捂该注意哪些问题?
俗话说“春捂秋冻”,在乍暖还寒的春季,家长不要过快给孩子换掉冬衣,适当地“捂”有益身体健康。
春捂要把握好时机
虽说要春捂,但并不是说整个春天都给宝宝穿得像冬天一样厚,春捂要把握好时机。
1.注意温度和温差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当温度超过15度时不宜“捂”;昼夜温差大于8℃也是捂的信号。
2.持续时间不要太长
气温回冷时增加的衣物,在气温回升后不能立即脱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免疫力弱的小宝宝,最好捂14天以上以便身体适应。当然,对于气温像过山车一样的部分南方地区,应另当别论,温度升很高时,就别捂了。
重点“捂”这些部位
背部、腹部、脚底是春捂重点。背部保持适当温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机会;保持腹部温暖对保护脾胃很重要;脚底的神经末梢非常丰富,也是对外界最敏感的地方。
过敏儿童不要“捂”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春捂秋冻”并不适用于过敏体质的儿童。天气时冷时热,如果儿童不注意增减衣服,容易受凉,引发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病毒感染则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通过以上的分享,希望能给家长们为孩子正确地“春捂”带来帮助。
春季幼儿护理知识大全
一、 宝宝春季穿衣经:
春季给宝宝穿衣,要记住“下厚上薄”。因为宝宝一旦肚子着凉,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宝宝的腿脚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双脚受寒后,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如果头部捂得过热,容易头晕头昏、烦躁不安。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因此,宝宝肚子、背部和腿脚要穿厚一些,头部和心胸口要相对穿薄一些。家长进门后抱孩子前要洗手,以避免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宝宝。
五条原则要牢记
1、穿衣“下厚上薄”。
在乍暖还寒的三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2、把握好时机。
春季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过境,在冷空气来临前的一到两天,妈妈要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处的“捂”,可将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门外。
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加减衣服。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当,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3、“三暖二凉”很重要。
三暖指的是背暖、肚暖、脚暖,二凉指头部和心胸要凉。做到这几点能够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受凉的几率。
4、过敏儿童不要“捂”
都说“春捂秋冻”,但这并不适用于过敏体质的儿童。近来天气时冷时热,如果儿童不注意添加衣服,容易受凉,引发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病毒感染则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儿童来说,家长在这个季节应注意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及时添加衣服,避免接触过敏源等,给孩子的健康设立一道“保护屏障”。
五、不同情况捂法不同
1.在家要注意
中午开窗。大多数的家庭都喜欢在早晨打开门窗通气,但是早晨的空气比较冷,而且在太阳出来之前,空气里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对宝宝的健康不利。所以,不如在太阳出来后或中午气温有所回升时再开窗吧。
且慢换单鞋。开春了,你不要急着给宝宝换上单鞋。让宝宝多穿几天棉鞋,以避免小脚受凉。袜子也可以穿得稍厚一点。
房间、被窝都要捂。一般来说,春季里如果气温比较低,还是应该开一下空调,使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同时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宝宝睡觉的时候也是很容易感冒的。但是最好不让宝宝穿较厚的睡衣睡觉,或者给宝宝盖得过厚,因为如果捂得太热了,宝宝反而会因为踢被子而着凉。
2.出门要注意
就近活动。宝宝刚刚睡醒时,不要马上抱到户外去,应该让宝宝在室内活动一会儿,等身体活动开了再去室外。如果宝宝从室外进入有暖气的房间时,最好提前给他脱掉外套。当宝宝玩得满身大汗时,千万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把汗擦干,让宝宝安静下来,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衣服,这样才不至于感冒。“先捂后脱”比“先脱后捂”更容易使宝宝感冒。
出远门。出门前爸爸妈妈要关注一下目的地的天气情况,了解那里的气候,以便给宝宝带上合适的衣服。不要让宝宝坐在车子的风口里。如果汽车或火车车厢里有暖气的话,进出时应及时增减衣物。
3.不同月龄要注意
①、0-3个月:这个月龄的宝宝,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几乎没有活动能力。应该给宝宝穿柔软、舒适、厚薄适中、方便穿脱的开裆连衣裤。
②、4-6个月:宝宝会翻身了,睡眠时间也比之前有所减少。要给宝宝穿柔软、轻薄、保暖的棉衣裤。
③、7-9个月:宝宝会爬了,还会扶着墙壁走路。可以在棉衣裤外面加上一个厚薄适中的羽绒背心,方便脱穿又保暖。
④、10-12个月:宝宝直立行走能力加强了,不要穿得太臃肿,限制了他的活动。在暖软、舒适的运动式衣裤外加一个羽绒袄或丝棉小背心,就很不错。
⑤、2岁:宝宝会跑会跳,活动量大大加强。要小心衣服太多玩出汗后反而容易感冒。可以给这个年龄的宝宝穿粗棉布运动棉衣和中厚的背心,裤子膝盖处也可适当加厚,方便活动。
乍暖还严寒春捂如何捂
乍暖还寒宜“捂”两头
天气刚刚转暖,有些人便早早地脱掉冬装,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一些爱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丝袜,露出美丽的双腿。专家认为,民间的传统习惯“春捂”有一定道理,春天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春捂”不能忽视。
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冬去春来,人体皮肤逐渐苏醒,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
对于“春捂”,医生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保暖适当莫“捂”过头
生怕孩子着凉生病,年轻爸妈们更是用小棉被把婴幼儿“捂”得严严实实。医生提醒父母,“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
“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中暑。因此在增减衣物时,最好先听听天气预报。天气转热后,有些人还穿着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由于孩子好动易出汗,更不要“捂”得太紧,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而婴幼儿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如果暖被厚衣“捂”得太多,宝宝需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就更不能适应寒冷刺激。
宝宝冬天穿得多会捂出病
立冬那天,急诊收治入冬以来第一例“捂热综合征”患儿,6个月大宝宝,入院时昏迷,超高热40.2℃,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双眼眶凹陷、阵发性抽搐。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留下了后遗症,需长时间康复治疗,而导致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家长给孩子穿得太多。
捂热综合征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征”或“婴儿闷热综合征”,是由于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最易出现此症。在此特别提醒家长,孩子穿衣保暖一定要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
老人穿多少,孩子穿多少
家中的爷爷奶奶通常喜欢按自己的穿衣标准来给小孩穿衣,老人与孩子的代谢速度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不要按照老人对冷暖的判断标准来给孩子着装。
误区二
孩子发烧,捂汗降温
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家长们通常给孩子捂汗退烧,捂着温度散不出去,体温继续升,会造成高热惊厥,严重者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甚至生命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在发烧的时候,如果孩子反映畏寒怕冷,就要给他比平时穿多点;如果手脚发热就跟平时穿得差不多甚至比平时穿得要少。
误区三
天气暖和,不减衣
许多家长,一降温给孩子加衣服非常及时,可气温回升后减衣服却不及时。大人觉得热需要减衣服的时候,也要记得给小孩子减衣服。
误区四
冬天穿得越多越好
并不是穿得越多越暖和,实际上穿衣太多容易导致“闪汗”,更易感冒。6个月以内的宝宝及体质较弱的婴儿冬季着装时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对于体质较好的宝宝,在室内可以和大人穿一样多的衣服,室外多穿一件。
误区五
晚上气温低,棉被多而厚
晚上担心宝宝着凉,总会给宝宝盖得厚实而暖和。如果睡觉时盖得过暖和过紧,会令孩子觉得过热,这时就很容易踢被子导致生病。宝宝睡觉时,宜穿宽大柔软的单衣裤,也可让其睡睡袋,既方便又不会着凉。
宝宝春捂秋冻应有量有度
常言道“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对于小宝贝来说合适吗?春“捂”怎么“捂”,秋“冻”怎么“冻”?妈妈们要如何掌握好这其中的量度呢?快来这个攻略里找答案吧!
春捂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宝宝也要春捂秋冻吗?
一般来讲孩子穿的衣服要比成人少一件,或少一层,参加户外活动时要多带外套,但不要穿得过多。季节更替是对孩子免疫力的锻炼,鼓励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建议天气好的话可以达到1-2个小时。多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钙的吸收,同时增强宝宝的体质。有的家长会在晚间宝宝睡觉时盖厚的被子,其实小孩子对于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有时要好于成人。有一个部位是需要家长特别注意的,就是孩子的腹部,要避免腹部着凉,引起腹泻。
宝宝春捂四大要点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季节,气候特点是阳气渐生、阳寒未尽,时常有冷空气活动,天气多变且昼夜温差大。乍暖还寒的早春天,年轻的父母们要给孩子“捂”着点儿,可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有利于维护孩子恒定体温的调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所谓“春捂秋冻”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春捂”可不是简单地不给宝宝褪衣,这里可是有讲究的。
1、把握时机
春捂要把握时机。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是春捂的最佳时机。因为许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妈妈在冷空气来临的前一两天就要适当给宝宝增添衣物了。
2、捂重点
背部保持适当温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机会。保持腹部温暖很重要。因为宝宝脾胃功能发育不是很完善,当冷空气刺激腹部时,很容易引发肚子疼等各种不适。“寒从脚起”,足底是对外界最敏感的地方。宝宝的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3、明确气温
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一捂了。而15℃则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4、捂多久
气温回冷增加的衣物,在气温回升后也不能立即就脱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小宝宝免疫力弱的话,最好捂14天以上以便身体适应。
乍暖还寒的早春天,为了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年轻的父母们要给孩子“捂”着点儿,宝宝春捂要做到“三暖二凉”。
背暖 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而因背湿凉而患病。
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影响到消化吸收,且不能把营养物质有效送至全身各个器官。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头凉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
心胸凉 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穿着过厚,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
Tip:许多家长在春捂时以不变应万变,整个春季就让孩子穿着厚厚的冬装。其实,这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如果你的宝宝发生面部发红,手心出汗,全身乏力,心情烦躁等情况,很可能就是因为穿得太多的缘故。脱下几件衣服后,这些症状会马上缓解,宝宝也变得更加精神了。
在家在外不同“捂”
在家怎么捂
在太阳出来后或中午气温有所回升时开窗。 且不要急着给宝宝换上单鞋。让宝宝多穿几天棉鞋,以避免小脚受凉。袜子也可以穿得稍厚一点。 一般来说,春季里如果气温比较低,还是应该开一下空调,使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同时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宝宝睡觉的时候也是很容易感冒的。但是最好不让宝宝穿较厚的睡衣睡觉,或者给宝宝盖得过厚,因为如果捂得太热了,宝宝反而会因为踢被子而着凉。
出门怎么捂
宝宝刚刚睡醒时,不要马上抱到户外去,应该让宝宝在室内活动一会儿,如果宝宝从室外进入有暖气的房间时,最好提前给他脱掉外套。当宝宝玩得满身大汗时,千万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把汗擦干,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衣服。“先捂后脱”比“先脱后捂”更容易使宝宝感冒。 出远门前爸爸妈妈要关注一下目的地的天气情况,以便给宝宝带上合适的衣服。如果汽车或火车车厢里有暖气的话,进出时应及时增减衣物。
春季天气忽冷忽热宝宝穿衣法则要记牢
宝宝春天穿衣原则1:做到“三暖二凉”
乍暖还寒的早春天,年轻的父母们要给孩子“捂”着点儿,可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有利于维护孩子恒定体温的调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那什么是“三暖二凉”呢?
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适度温暖利于宝宝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妈妈在给宝宝增减衣服之前,不妨摸摸宝宝的背部,如果有点湿湿热热的,那就适当给宝宝减点衣服,如果有点凉,就要赶紧给宝宝加衣服哦!
二是肚暖。有些好动宝宝喜欢跑跑跳跳,衣服如果没有束好,大动作时很容易露出小肚肚。腹部保暖,最好给宝宝戴个棉肚兜,既能维护宝宝胃肠道的功能,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是脚暖。俗话说“凉从脚上起”,这是因为脚与上呼吸道黏膜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再加上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又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一旦脚部受凉就易引发感冒。注意宝宝脚部的保暖,特别是在室内玩耍时也不要光脚在地上跑。给宝宝穿上小棉袜,宝宝的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一身温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凉”是指头部和心胸要凉。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的,如果头部捂的过热,容易引起头晕头昏、烦躁不安。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心胸凉,是指给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胸部受压,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宝宝春天穿衣原则2: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加减衣服
春天时节容易乍暖乍寒,面对时而春风和煦,时而冷风阴雨的天气变化,孩子的抵抗力没有大人的强,因而妈妈应该及时留意气温变化,为宝宝保暖做好周全的准备工作。老话说春天要“捂”,这个“捂”是个相对的概念,应当根据室外温度来增减衣服,所以春天宝宝不是穿得越暖和越好。
1、“春捂”有讲究。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当,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2、早晚温差大,增减衣服要及时。春季早晨天气比较冷,到中午温度升高时,不能马上将孩子的衣服脱掉。春季宝宝在户外的活动量加大,活动中穿得过多容易出汗,一遇冷风会导致感冒,因此,外出活动时着衣以进行一般活动不出汗为标准。
3、宝宝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4、宝宝活动量大,注意出汗处理。当孩子玩得满身出汗时,也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干,让孩子安静下来,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外衣。
5、尿布使用注意透气。宝宝的屁屁经常接触粪便、尿液,而且不易“通风”,春天里容易细菌繁殖,引起湿疹等皮肤病。因此尿布要换得特别勤快,不要让宝宝的屁屁闷得太久,防止宝宝得“红屁股”。平常最好每隔1小时察看一下孩子的尿布,保持宝宝的屁股干净。干净清洁的旧棉布在尿布外层包垫,以免影响透气、散热,引发婴儿尿布疹。
宝宝春天穿衣原则3:分年龄保暖更明智
新生儿活动量少,因而外出时穿衣应该多加一件;而1岁以上的宝宝经常跑跑跳跳,容易出汗,穿衣不宜过多过厚。所以宝宝保暖不应是一味地多穿一点,分年龄保暖更科学明智哦!
专家表示,宝宝皮肤对温度的感知因年龄而异,具体来看,对于新生宝宝(出生28天内)要注意保暖,在室内要比大人多穿一件;2至6个月的宝宝,在室内可以和大人穿一样多,在室外则多穿一件,棉布帽子也可以选择使用,调节保暖;6至12个月的孩子,要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穿衣;更大的孩子,和成人完全一样即可。
冬天出生的宝宝需要准备哪些东西
和尚服准备四件0~3个月龄的宝宝上衣一般都是和尚服的样式。因为新生儿的脖颈比较柔软,套头式的衣服很不好穿脱,和尚服的设计特别适合新生儿宝宝。4件差不多够了,因为孩子在前三个月长得很快,可以说一天一个样,所以买多了也是浪费。
建议:冬季的话,穿了和尚服之后,在外面再包一层厚度适中的包被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给宝宝捂得太多,穿的太厚,以免宝宝得捂热综合症。
如何增强宝宝耐寒力
转眼间秋季已经来临,民间有句俗语“春捂秋冻”,而宝宝因为皮肤抗寒能力差,在寒冷的冬季很容易受凉感冒让父母十分头疼,因此有必要在秋季时帮助宝宝做一些皮肤抗寒训练。
但是宝宝身体抵抗力差,怎样做才能既增强宝宝皮肤耐寒能力,又不会伤害宝宝身体呢?下面小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首先,让宝宝洗凉水澡并不是可取的,因为宝宝身体抵抗力弱,这样贸然洗凉水澡不但不能提高体质反而会导致感冒。其实让宝宝洗温水澡即可锻炼抗寒能力,水温在38℃左右。对于健康的宝宝来说,可以锻炼让宝宝用冷水洗脸、洗手,也可达到增加抗寒能力的效果。
其次,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增强宝宝体质的好方法,在天气晴朗的周末可以带宝宝到户外环境中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日光浴可以增强神经系统对于体温的调节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外出要避免紫外线刺激,时间最好选在上午8-9点以及下午5-6点。
再次,秋季穿衣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按照“手暖、肚暖、足暖、头冷”的穿衣原则。秋季穿衣不要太多但是要保证手、腹部、脚的保暖,同时头部不要捂得过于严实以方便散热,否则会导致感冒。
最后提醒,锻炼宝宝皮肤抗寒能力最简单的方法还有一招是搓手搓脚,在早上起床后搓手心、脚心各100次,晚上睡觉时用热水洗脚后再重复100次,可以有效避免冬季冻手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