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芡实的营养

芡实的营养

1. 芡实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为人体提供热能,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碳物质,保证体内营养所需成分;

2. 芡实可以加强小肠吸收功能,提高尿木糖排泄率,增加血清胡萝卜素浓度;实验证明,血清胡萝卜素水平的提高,可使肺癌、胃癌的发病机率下降,大大减少癌症发生的机会。

老年人尿频吃什么好

芡实

芡实是药食两用食材,食用芡实对身体好,芡实营养丰富,能补充身体需要。在中医看来,芡实能益肾固精,对滋补身体很有效,适用于慢性滞泄、小便频数、滑精等。

食用芡实进行补肾涩精,在民间早有记载:“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本草纲目》记载“芡实能治遗精、带下”,可以选取芡实60g、北芡巧15g,一起熬煮食用,这样能补肾、治疗遗精、尿频。

山药

食用山药也能预防尿频,山药也是药食两用食材,有补肾健脾功效,食用山药还能进行补脾益肾,对治疗脾虚久泻有很好的帮助。在冬天,山药成熟,经常尿频的人或者肾脏出现病症的人能食用一些山药,可以把山药、红枣煮成山药红枣粥。

芡实的营养价值 芡实的营养成分

芡实含有丰富的淀粉,另外,还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硫胺素、烟酸、维生素及微量胡萝卜素等。


芡实不能与什么同食 芡实的营养价值

芡实含有丰富的淀粉,另外,还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菸酸、维生素及微量胡萝卜素等。


芡实米的营养价值

芡实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原因是来自于它所含有的物质。因此,即便芡实是一种药材,但是却很温和,也可以作为一种饮食材料。下面我们看看芡实米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1、芡实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营养物质赋予了芡实较高的营养价值。不仅可以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蛋白质,还可以提供热量。但是芡实的脂肪含量却比较少,所以很适合想要减肥的美眉食用。

2、芡实含有多种维生素,人体摄入维生素,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而且还可以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起到美容的效果。大家都知道,胡萝卜素也是非常有用的,胡萝卜素对人的眼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吃芡实米,还可以有明目的效果。

3、人体里面含有多种必须的微量元素,虽然它们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却是我们人体必不可缺的。芡实里面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所以可以为我们提供微量元素的来源。

总的来说,芡实米所含有的物质对我们的人体都是有作用的,但是并不是说就是随便食用,也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有选择性地进行食用。

芡实的禁忌与好处有哪些

芡实是中药,当然也可以当作食物吃,其好处有多种,然而很多人也不清楚芡实,因此需要大家掌握其功效好处,同时也要清楚使用芡实的禁忌,任何药物或是食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未分析其食用方式将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那么芡实的禁忌与好处有哪些呢?患者要清楚芡实的相关知识,要详细阅读下面文章。

芡实营养成分主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尼古酸、抗坏血酸等。中医认为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为滋养强壮性食物,和莲子有些相似,但芡实的收敛镇静作用比莲子强,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膝痹痛等。民间称它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佳品,尤其是夏秋之际进补的首选。

芡实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芡实以补肾涩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炒芡实一般药店有售,因炒制时,要加麦麸,并掌握一定的火候,家庭制作不方便。另外,亦有将芡实炒焦使用的,主要以补脾止泻为主。

中医解读

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二经,主要的功用是补脾止泻,固肾涩精。由于味甘,方能补脾;由于味涩,才能固肾。在古药书里,芡实被称作是“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粮菜佳品。芡实药性平和,不温不燥,四季均可食用。

芡实营养成分极易被人体吸收,特别是夏天炎热季节脾胃功能衰退,进入秋凉后功能尚差,及时给予本品,不但能健脾益胃,又能补充营养素,若平时消化不好,或热天出汗多又易腹泻者,经常用芡实煮粥,或煮红糖水吃,有很好效果。若用芡实与瘦肉同炖,对解除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腰腿痛等虚弱症状,有很大的好处。

《本草纲目》记载“芡实能治遗精、带下”。如用芡实60克、北芡巧15克,共煮烂吃,有补肾作用,治遗精、白带和多尿等。常吃芡实还可治老年人的尿频之症。经服芡实调整脾胃之后,再吃较多的补品或难以消化的补药,人就能适应,对身体就无碍。再加上它有着很好的内敛、健脾的药用,在秋季进补时,来一碗香香甜甜的芡实粥再好不过了。不过,吃芡实时宜慢火炖煮、细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以50克为宜。

芡实虽营养成分丰富,但也不是所有人群均适宜时用芡实。芡实性涩,有较强的收涩作用,能使便秘患者排便更加困难,尿赤患者小便淋漓不尽,妇女产后恶露排出不畅,故而便秘、尿赤患者及妇女产后皆不宜食用。此外,芡实虽有营养,但婴幼儿不宜食用,可能会导致小儿性早熟。在食用芡实时,尚需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食用。吃芡实要用慢火炖煮至烂熟,细嚼慢咽,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

芡实的禁忌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而芡实的好处也是我们要明确的,食用时就要避开不好的因素,从而能正确的食用。但是患者要注意芡实带有涩味,入食物时要少量的添加,不然会影响食物本身的口感与味道,当然芡实本身的危害与刺激并不大,食用后的副作用也较少。建议使用前先问清楚医生的要求,按照医嘱进行食用。

芡实是什么东西 芡实的营养价值

每100克中含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78.7克,粗纤维0.4克,灰分0.5克,钙9毫克,磷110毫克,铁0.4毫克,硫胺素0.40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坏血酸6毫克,胡萝卜素微量。


芡实孕妇可以吃吗 芡实的营养成分

经过食物成分的测定,100g芡实中含有钙:37毫克、核黄素:0.09毫克、磷:56毫克、尼克酸:0.4毫克、钾:60毫克、灰分:0.4克、钠:2804毫克、水分:11.4克、镁:16毫克、热量:351千卡、铁:0.5毫克、能量:1469千焦、锌:1.24、蛋白质:8.3克、硒:6.03微克、脂肪:0.3克、铜:0.63毫克、碳水化合物:79.6克、锰:1.51毫克、膳食纤维:0.9克、硫胺素:0.3微克。


相关推荐

芡实与生芡实的区别

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生芡实是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其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其中含有较多的淀粉和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补肾涩精。而炒芡实是由生芡实、麸皮为原材料,经过炒制后得到的,经过炒制之后芡实中所含的淀粉会发生糊化作用,会更有利于肠胃的消化吸收,所以其主要作用是健脾开胃。

吃什么补肾养肾 芡实

芡实是一种中药名,还有一种名称叫做鸡头米,有着补肾固精的功效。

芡实的食用方法 芡实枣羹

原料:芡实60克,熟地30克,红枣15只,藕粉和红糖各20克。做法:将熟地洗净切片,放人沙锅中,加水浓煎2次,每次45分钟,合并2次煎计;红枣和芡实用清水浸泡,洗净后倒人沙锅中,加入熟地煎汁及适量的水,小火煨煮1小时,撒入红糖搅拌均匀,用湿藕粉勾对成羹。功效:味甜可口,补肾滋阴,益肝宁心,健脑益智。

芡实怎么吃 莲子芡实

食材:猪腱肉(400克)、猪肋骨(250克)、莲子(适量)、芡实(适量)、姜片(适量)、水(适量)。做法:1、莲子芡实用水泡洗好,姜切片。2、猪腱肉切件,猪肋骨飞水待用。3、取一汤锅,加入适量的水和所有材料。4、先是大火煲1小时。5、转小火煲1.5小时左右,煲至汤色浓浓的,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芡实该怎么做好吃 芡实这么做美味又养生

食材:芡实(鸡头米)、糖桂花做法:1.拆开冷冻鸡头米装盘放两分钟;2.锅内放2/3的水煮开,倒入鸡头米,转中火加盖煮一会儿;3.将煮熟的鸡头米,放两勺糖桂花,浇上煮鸡头米的汤汁即可。提示:这款秋日甜汤适合用冷冻新鲜芡实(鸡头米)。喜甜可加些冰糖。食材:芡实(鸡头米)、薏米、红豆、冰糖做法:1.芡实、薏米、红豆洗净,提前浸泡8小时;2.浸泡好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煮至开花;3.出锅前

桃胶芡实有什么营养 生津止渴

桃胶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美容养颜、生津止渴的功效。芡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粘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干燥。芡实桃胶同服,可用于口渴、口干舌燥等症状。

芡实与生芡实的区别 芡实怎么吃祛湿最好

建议可以搭配一些祛湿的食材一起吃。芡实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祛湿作用,如果体内湿气并不是很严重的话,那么单方服用芡实就能起到比较好的祛湿效果了,平时建议可以用芡实来煮粥、煮茶、煲汤喝。如果想要祛湿效果更好的话,那么建议可以用芡实搭配一些同样具有祛湿作用的食材一起来吃,比如薏米、红豆、薏仁、茯苓等。

芡实是莲子吗 芡实怎么吃

莲子100克,芡实100克,糯米50克。做法:1、将糯米、莲子、芡实洗净,浸泡2-3小时。2、然后将糯米、莲子、芡实放入锅中。3、加约2000毫升的清水,开火煮沸。4、然后改小火煮,直至粥熟。5、可以加入冰糖或白糖调味。材料:排骨400克,莲子60克,芡实20克,蜜枣10克,百合20克。做法:1、排骨洗净,斩块。2、然后将排骨放在锅中焯水,洗净沥干。3、莲子、芡实、百合、蜜枣洗净,放入锅中。4、放

芡实和北芡实的区别

芡实颜色是花紫色,是野生品种,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的江苏洪泽湖,在我国江苏地区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北芡实的适应性非常强,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的分布非常广泛。南芡实的花朵有白色和紫色两种,它的分布范围主要在江苏太湖流域一带。

芡实老鸭汤功效 芡实的养生功效有哪些

1.芡实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季进补的首选食物。2.芡实富含淀粉,脂肪及钙,磷,铁,维生素C,核黄素,是滋养强壮,健脾止泻,益肾固精的食材。3.常吃芡实可以加强小肠吸收功能,增加血清胡萝卜素浓度,血清胡萝卜素水平提高,有助于肺,胃部疾患的发病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