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人一起科学育儿
和老人一起科学育儿
对于忙碌的双职工家庭而言,很多时候教养宝宝的责任会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老一辈的经验固然可贵,但是如何让他们也能兼容并蓄地吸收新一代的教养方式呢?沟通是最好的方法。
在现实的压力之下,爸爸妈妈虽然很想自己亲自带宝宝,但是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水平,往往只能将最亲爱的宝宝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老一辈的人,虽然在养护宝宝方面经验丰富,但是往往会利用许多“过时”的观念,或者太宠宝宝或者对宝宝期望太深,反而造成宝宝对爸妈教养方式的不适应问题。
其实,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教育宝宝,在态度和方式上是要取得一致的。如何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取得教育观念的协同,年轻爸妈们可以这样做:
让老人了解教育误区
不同的时代对于教育的观念也是不同的。
在祖辈时期,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几乎是画等号的。而且,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容易因为爱孙心切,而会帮宝宝做太多事情,间接地让宝宝失去学习的机会。因此,如何让祖辈了解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请他们一起配合爸妈,是教育宝宝的关键。
老人科学晨练
老年人到底如何进行科学的晨练,在晨练中又要注意些什么情况呢?
按照晨练指数指导运动
天气预报中有一部分关于晨练指数的预报,用来指导人们进行晨练活动。根据北京市专业气象台丁德平台长介绍,晨练指数主要是综合一些基本的气象要求,例如,根据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大气污染情况的不同而综合,共分为5个级别。其中第l级别表示各种气象条件均好,是“最为适宜进行晨练”的情况。第2级别相对于1级会有一些气象变化,像风力稍微大一些,或者是温度、湿度有一些增加,但是整体上不会引起明显的变化,这种是“适宜晨练”活动情况。以此类推,第5级别就是指气象条件都不是很好,不适宜进行晨练活动。在晨练指数级别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对于运动量多少的差别上没有固定要求,主要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晨练前应先吃些食物
有些老年人喜欢先晨练,然后再吃早饭,其实这是不科学的。老年人在晨练之前,应该先要适当吃一些食物,尤其是有慢性病的老人。由于营养物质经过一夜的消化吸收,身体正处于低代谢阶段,如果不在运动前得到一些补充,那么会很容易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但是也不要吃得过饱,防止运动的时候身体各部位供血不足。
同时,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服用药物要根据医嘱或药品的说明来正确使用。对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病人,最好在晨练活动之前先服用一些降血压的药物。
另外注意:出太阳后再进行晨练,室外运动30分钟最适宜。
天天锻炼并不科学
有些中老年人已经养成了天天晨练的习惯,其实这并不科学。
120医生提醒说,并非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锻炼的,晨练也要视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千万不要为了锻炼而去锻炼。如果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例如有感冒、发烧等症状,或者一些疾病正处于急性期或者发病期,就应该避免进行晨练,前一天睡眠状况不好的人,也不适合进行晨练。
有些老年人认为晨练就是应该越早越好,因此喜欢一大早天还没亮就出家门进行锻炼,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丁台长表示,经过一夜的时间,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堆积比较多,呼吸了这些污浊的空气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太阳出来之后,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进行一定的稀释分解,空气质量就会相对好一些,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晨练活动,就比较适合人体的新陈代谢。因此一般在没有大风或明显降雨的情况下,太阳出来之前进行晨练是不太适合的。
厌食症的食疗方法
核心提示:宝宝厌食多半是爸妈缺乏科学育儿知识所造成的。所以要解决宝宝的厌食问题,强调科学育儿、饮食有方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有几句话与爸妈共勉:宝宝的食物应以天然食品为主,田里长的,菜市买的,家里烧的最可口。
俗话说:“ 儿 吃一口,娘喜 心 头。”可是现在就是有许多宝宝不肯吃饭,养得面黄肌瘦,不仅直接影响生长发育,而且造成抵抗力下降,因为反 复 的呼吸道感染而成为爸妈的一块 心病 ,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 厌食 症。
宝宝厌食原因有三
从临床角度看,造成 小儿厌食症 的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
1.出生后喂养不当而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
在婴儿期,由于喂养单调,爸妈忽视了辅食的添加和补充,长期以奶制品及 淀粉 类饮食为主,造成纤维素、维生素及 微量元素 的缺乏,而使婴儿大便干结,舌体味蕾扁平,味觉呆钝, 食欲不振 。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常常给宝宝吃泡饭、酱菜之类的饮食。长此以往,造成锌元素、必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缺乏,致使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下降,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
2.育儿无方,进食不当。
有的爸妈希望宝宝长得健壮些,平时高蛋白、高糖、高级营养品不断,孰不知宝宝的消化功能有限,胃肠负担不了,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宝宝 食欲下降 ,有的出现疳膨食积,有的虽然成了胖子,但体质不好。这些爸妈不知古训:“贫家有育子之道。”经济条件好了,给宝宝吃得好些,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应讲究科学育儿。 中医 有“贵流不贵滞”之说,那些高级食品,性腻,吃得太多,非但起不了营养作用,反而积滞 内 伤,倒了胃口。也有些爸妈把宝宝的吃放在第一位,采用充填式喂养的方法,即使宝宝实在吃不了,还要求再吃一口,结果弄巧成拙,出现 呕吐 ;也有些宝宝平时零食不断,即使并不饥饿,没有食欲,也勉强进食,久而久之,使宝宝产生厌食 心理
3.也有些厌食是由于某些疾病或药物所造成的。
如急性胃肠道疾病,或使用 红霉素 等药物,均可出现消化功能不良
冠心病老人科学服药
医学生物节律研究显示,冠心病心肌梗死易在早上发作。即日间周期;最近,专家指出:冠心病人的药物治疗应根据人体生物节律来安排。
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在上午发病机率高与人的生物节律有关。因为人的血液凝固作用在早上增高,儿茶酚胺(有加快心率、升高血作用的催醒激素)分泌在早晨起床时急剧上升;冠状动脉紧紧张度最高的时间也在早上。治疗冠心病的许多的药物均强烈地反映出日间周期的影响,例如,硝酸盐类药物在上午用能使冠状动脉扩张,而下午即使给同样药量,对冠状动脉搏也无扩张作用;三硝酸酯 和二硝酸脂治疗最有利的时间为上午6时到中午,在用药后5~6小时药效达到最佳。因此,冠心病人为防止心脏病发作,服用硝酸盐类药物最理想的时间是在早晨刚刚醒来还没有起床的时候。
能抑制冠心病缺血性发作的β阴滞剂服药时出有同样提时间差异,如果上午8时服用,根据病情需要可在中午再服一次,夜间则不必服药。
钙通道拮抗剂的降压作用,在白天服用比在夜间强;上午使用对解除冠状脉痉挛的效果最好。
新手爸妈别闹心科学育儿需理性
1.拥有孩子的夫妻更幸福
很多新手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时会感到厌烦,有的直接称呼孩子为“熊孩子”或“倒霉孩子”。然而国外有一项研究显示,孩子带给父母的欢乐要远大于烦恼,特别是爸爸可以从宝宝那里得到许多的正能量。所以大家在照顾孩子很辛苦时,不妨先摆正心态,多想想其中的乐趣,而不是以为的抱怨。
2.孩子作为家庭的第一位更快乐
据荷兰研究发现,将宝宝的成长作为父母生活的第一位,家长对生活的理解会更透彻,可以过得更甜蜜。但是在这里父母要注意,关爱孩子并等于溺爱,在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惩罚,而不是放纵。
3.孩子不是生活的全部重心
不少父母在孩子出生以后,整日围着孩子团团转,一切事情都以孩子为主。可是这种事无巨细的照顾反而会害了孩子,使他们无法拥有足够的独立能力,更容易悲观、抑郁。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有自己动手的机会。
4.为了孩子牺牲自我不可取
国内有很多父母将孩子视为生活的唯一希望,将所有对未来的期盼都寄托在孩子的上,有些家长甚至为了孩子将自己原有的兴趣、事业统统放弃。事实上,这种看似奉献的举动可能致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严苛,一旦孩子犯错,父母就会大发雷霆,这样显然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大家要知道,孩子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宝宝厌食不吃饭怎么解决
1.合理喂养
大力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从小开始做到合理喂养,4个月内的婴儿最好采用纯母乳喂养。按顺序合理添加辅食,不要操之过急。
2.培养好的饮食习惯
吃饭应以“吃饱而不过饱”为原则,定时进食,每天三餐饭,中间加两次点心和水果较为适宜;少吃油炸等燥热食物、肥厚食物和生冷食物,以免增加胃肠负担,影响食欲;要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食情绪。
宝宝出生42天主要检查什么 育儿咨询检查
对心存疑问的父母进行科学育儿知识普及,解答他们在一个多月时间内积存的各种疑问,例如:宝宝怎么会经常打嗝?喂奶后呕吐怎么办?宝宝为什么2—3天才拉一次大便?脸上出了疹子是什么?另外宝宝42天后医生会教妈妈怎么给宝宝做运动、推拿以及发现低烧如何处理的方法。
育儿注意事项 嘴对嘴喂宝宝食物
奶爸奶妈们总是怕宝宝吞咽不下去,便把食物嚼碎了喂给宝宝,但这种喂食方法对孩子的伤害是极大的。成人每天会接触很多的细菌,婴幼儿的抵抗力较弱,经常性的嘴对嘴喂食容易将细菌传递给宝宝,使孩子患上胃炎、肝炎等疾病。
婴儿的身体各器官都非常脆弱,对于奶爸奶妈们而言,面对没有科学依据的风俗,一定要谨慎从之,避免伤害到宝宝,要懂得科学育儿,才可以让宝宝健康的成长。
产后第一周要注意的问题 第6—7天
一般情况下,恢复较好的产妇这个时候到该出院的时候了,此时家人应做好出院的准备,需要提前准备好回家后母婴住的房间,婴儿的衣服、被褥等物品。出院前要向医护人员详细询问科学育儿知识,坐月子期间需注意的问题等。为给孩子报户口,要办妥“出生证明”等,并请医生对母婴进行全面检查后再出院。
沟通让隔代教育更有利
由于观念的不同,一些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常会和祖辈发生一些矛盾。如果彼此进行沟通和协调,可以缓解这些矛盾。现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
1、事前告知法 即将对孩子进行教育前,父母可以事先将要求、目的、原因和注意事项等细节,与老人们进行沟通、商讨,以便统一要求。
2、对比法 对同一事件因父母和老人采取不同态度而形成的不同结果加以分析、比较。比如,有一位妈妈要求孩子一早起来倒自己的痰盂,孩子很高兴地接受了,可是一打开房门,等在门口的奶奶大声说:“宝宝,这不是你做的,是奶奶做的!”妈妈不语。第二天,孩子径直把痰盂交到正在厨房的奶奶手里,说:“奶奶,给!”奶奶说:“小祖宗,怎么可以拿到这儿来呢?”“你说是你做的呀!”针对这事,妈妈和奶奶进行了沟通,比较了孩子的不同表现。用事实说话,孩子的奶奶很快就会意识到问题的所在。
3、讨论法 针对老人在教育孩子时的不适宜行为,父母可以艺术性地提出问题,并以此为案例,进行探讨,还可以求助一些专业杂志或专业人士,增强说服力。在我的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孩子画了一幢高楼,长方形的房子,圆形的窗。外公看了说:“傻孩子,哪里有圆形的窗,窗是方方正正的。”说完拿起笔就改了过来。孩子不干,哭着说:“那是你的房子,我想的就是这样的呀!”又把它改了回来……针对孩了在自己玩时与祖辈的分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选一些科学育儿的文章供祖辈阅读或在饭桌上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老人掌握一些科学育儿的理念。
4、结果影响法 这需要运用孩子的力量,让孩子用行动证明自己可以干得了一件事情。因此,面对爷爷每次都要帮孩子搭积木的事情,父母可以说:“宝宝自己来搭,一定能把它搭好,请爷爷看看。”爷爷看到孩子搭积木的结果后,下次就不会再帮忙了。
科学育儿要注意什么
一、父母须知的育儿误区
每个做父母的总希望养育好自己的宝宝,他们想方设法学习最适合自己小孩的育儿经验,但我们说科学的育儿方法应该学,可是道听途说的育儿误区却万万不能陷入,下面几种民间的育儿经验值得注意,不能盲目效仿。
母乳洗脸有些地方民间流传有用母乳给宝宝洗脸会使婴儿的面部皮肤白嫩的说法。可是,这样做并不科学,因为母乳会加速婴儿皮肤上细菌的繁殖,使婴儿的皮肤产生红晕或小脓包。
捆扎“蜡烛包”不少产妇认为将孩子捆扎起来能防止孩子受凉和“罗圈腿”的发生,殊不知“罗圈腿”是由于宝宝严重缺钙所致,捆扎“蜡烛包”限制了婴儿的全身活动,不利于智力的发育。
过度摇晃一些父母为逗乐孩子,将孩子抱在手里不停地摇晃,或为让孩子安静下来放在摇篮里摇啊摇,其实过度的摇晃会使孩子脑子受伤,变得反应迟钝。刚吃饱奶的孩子被摇晃还会吐奶,甚至呛入气管。
给孩子拍照为了给孩子留下美好回忆,不少父母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就给宝宝拍摄生活照片,殊不知,婴儿眼球的发育还未健全,过强的光束,即使l/500秒的闪光,也容易造成视网膜的损伤。
对口喂食成年人接触很多病情,只是由于低抗力较强,一般不会发生疾病,而婴儿的各种功能还未健全,缺乏抵抗病菌的能力,倘若做父母的经常口对口给婴儿喂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病菌传给孩子,容易使孩子患上胃炎、肝炎、痢疾、肠炎等病。
二、科学育儿的小技巧
1、沟通
不管何时何地和宝宝沟通都是很重要的,就算宝宝现阶段不会说话,可以宝宝的听觉已经发育好了,所以能够听到我们说话,平时我们可以采用简单的言语,和宝宝进行沟通,这样子不但可以对宝宝的智力和语言开发会产生刺进作用,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隔代教育的成功要点
1、不要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爬来爬去,把孩子限制在床上或小车里,只要注意保护就不会出事。
2、不要老抱着孩子,要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做户外活动,每天至少1小时。
3、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动手。
4、如果两代人观念上发生冲突,要多进行沟通,不要各自固执己见。老人可以多阅读一些现代育儿书刊,多接触一些新的育儿理念与方法,提高自己科学育儿的水平。
5、平时多沟通,多交流育儿经验,也能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6、不要因为自己当年没有满足儿女的需求就以补偿心理来养育孙辈。
7、孩子父母限制孩子的事情,长辈不要越俎代庖,尽量与孩子的父母保持一致。
8、避免纵容孩子养成贪吃零食的习惯。
9、孩子口味应该比较清淡,避免以自己的口味做饭,让孩子吃得过咸。
10、不要总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和抵抗力。
11、不要买东西讨好孩子,否则日久易养成孩子和大人讨价还价,撒泼打滚的坏毛病。